图像来源,AFP via Getty Images
超强台风桦加沙(Ragasa)吹袭下,香港在周三(9月24日)凌晨悬挂十号风球,是自1964年以来首次、一世纪内第二次一年内两度发出这个最高级别的台风警报。
单以香港天文台纪录计算,2020年代只过了一半,连同桦加沙在内,香港已发出过22次8号台风讯号——这是触发全市停班停课的讯号级别——次数几乎相当于2010年代十年总和。
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日趋频繁日益受到关注,环保倡议组织以至于联合国也警告,人类经济活动以至于性命终将蒙受严重损失。
那么,强烈台风数目多寡,到底告诉了我们甚么?
强烈台风吹袭华南地区有变频密吗?

图像来源,NASA via REUTERS
热带气旋从热带低气压开始,发展成热带风暴、强烈热带风暴,达至足够强度后便成为台风。台风在北美洲称为飓风,在印度洋、澳洲则有不同称呼。
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(WMO)指出,过去50年,热带气旋导致将近78万人死亡。台风警报是防止人命伤亡的重要措施。
1930年4月,英国殖民地时期的皇家香港天文台召开“远东地区气象局局长会议”,会上制定了一套台风信号在区内使用。随着历史推移,同一套信号的改良版目前仍在香港与澳门使用,俗称“风球”,分1、3、8、9、10五级,其中8号信号会触发停工停课,因此有指标意义。
按照香港天文台与澳门气象局的定义,发出8号信号,意味着热带气旋香港或澳门将普遍受烈风或暴风吹袭,持续风力时速63至117公里,阵风时速更可能超过180公里,且风势可能持续。这一持续风速相当于蒲福氏风级(Beaufort scale)扩充版的8级至11级。
与中国大陆四级台风预警相比,最高的红色级别涵盖了港澳8号至10号信号。
根据香港天文台统计,2020年至2025年9月为止约五年时间里,香港已发出29次8号或以上风球,其中22次涉及台风、强台风或超强台风——这几乎相当于2010年代的十年总和。
然而,这一组数字到底是一个趋势的开端,还是只属偶然?居于英国的气象博主,前香港天文台高级科学主任胡宏俊认为,这仍有待研究。
胡宏俊对BBC中文说:“其实有关热带气旋数目和气候变化的关系,都有科学家不断在做研究,而暂时看到的数据并未说明是一个很显著的关系,甚至有些研究称可能会少了,但是热带气旋会强了。”
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(IPCC)2021年发表的《第六次评估报告》便曾指出,虽然过去一个世纪的全球热带气旋频次并未增加,甚至有下跌迹象,但“有可能”有更大比例的气旋达到美国三级飓风——即阵风时速至少178公里——或以上。这相当于大陆和港澳的强台风,或15级风。
让台风变强的成因有哪些?

图像来源,Zhejiang Daily Press Group/VCG via Getty Images
胡宏俊认为,虽然目前证明不了全球暖化会导致强烈风暴增多,但从气象学上说,这会发展成趋势“不无道理”。
“热带气旋需要很多的能量才可以生成,这些能量在哪里来呢?就是从海水的水温里来。”
“当整体的海面温度升高的时候,理论上会令热带气旋比较容易生成。”
美国民间研究组织“气候中心”(Climate Central)2024年11月发表的一篇论文便尝试说明这一点。
文章指出,热带气旋因海水变暖而吸取到更多能量,会导致风速加快加强:2019至2023年间,人为推动的海洋暖化估计导致美洲飓风的最高风速每小时加快了30公里。
此外,大气变暖也会增强其储存水气的能力,导致更强降雨。
2017年的飓风哈维(Hurricane Harvey)被称为美国本土13年来遭遇过的最强飓风。以荷兰皇家气象研究所(Royal Netherlands Meteorological Institute, KNMI)为首的另一支研究团队在一篇通讯文章里警告,气候变化将导致像飓风哈维一样的暴雨天气出现的机率增加约三倍。
台风变强了,居民怎么办?

图像来源,Reuters
前香港天文台气象预报官员胡宏俊认为,气候变化终将导致极端天气增加,已是科学界日趋达致共识的观点。因此,普罗大众须提升个人防灾意识。
“个人的层面,你要认识究竟打风的时候有甚么需要准备的,例如要在家里找好一个可以安全躲避的角落,假如玻璃窗破了,起码能保命;不要打风了才跑去停车场把车子开走,也不要追风。”
2017年超强台风天鸽(Super Typhoon Hato)在澳门造成十人死亡,其中就包括了溺毙于淹水商店地库和地下停车场内的民众。
胡宏俊也提到,政府基建中也有需要多加考虑防灾建筑条件,例如是否有地方需要加高堤围,会否有地方适合加设防洪闸。
环保团体则认为,加大使用新能源等手段阻止全球变暖加剧更为重要。绿色和平香港分会促请特区政府优先发展可再生能源,发展绿色航运与交通。